一萬年前由我們老祖宗發明的陶制鼎,即最早的火鍋,發展至今,早已“天翻地覆慨而慷”了。火鍋流派異彩紛呈,各方品牌林立,百鍋千味——重慶毛肚火鍋、北京羊肉火鍋、廣東海鮮火鍋、蘇杭菊花火鍋、云南火腿火鍋、上海什錦火鍋、湖北野味火鍋、東北白肉火鍋、麗清大別山鵝火鍋、香港牛肉火鍋……浩蕩繁興,燦若星河。乾隆爺大擺“千叟宴”,共上1550個火鍋,成為史上最為壯觀的火鍋盛宴。
風靡萬年連綿不絕的火鍋,到底吃的是什么?——這其實還真是個大問題。
吃的是氣氛?實惠?熱燙?刺激?營養?味道?……可能很多人會不假思考說:主要還是味道。西方飲食注重營養,中國人更講究味道,無所不用將味道調到極至。
隨著健康意識的普及和強化,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:吃火鍋,不僅僅是吃味道,更多的是營 養。傳統火鍋過分強調色重油大以及麻辣和熱燙,其實這些非但沒有多少營養價值,而且非常刺激人體器官,尤其是消化和呼吸系統,燙食也是非常不符合現代健康 標準的。如果只是為了感官刺激過多過量增加一些味重的底料,那這樣的火鍋味道再好,也是少吃為妙。
可喜的是,現在不少火鍋餐企也意識到行業問題,在保留美味的同時,研發推出營養型、滋補型、清淡型火鍋新品種,如海鮮火鍋,鵝火鍋等,深得時尚一族歡心。
說到底,火鍋吃的是文化,這文化就是——以身體為本,健康至上。不能只圖嘴巴舒服,更要營養和滋補,要美味與養生齊頭并進。